泰伯网 刘小贤 | 撰文
三天前,小米发布Q3季报,季度总营收536.61亿元,这是公司自创办以来的最高纪录。同时前三季度净利润总计92亿元人民币,超过去年全年。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小米仍旧被严格控制的利润率、三季度手机出货量的小幅下滑,以及手头大量的现金储备。充足的现金储备既是好事,也意味着小米产生了更大的让这部分资产产生收益的义务,而消费端的利润红线和中国智能手机面临存量上限都意味着小米在方向突破上面临压力。
换个视角,2019年不光小米创造了最佳业绩,中国的物联网也走过了第十个年头。
2009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在视察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时,高度肯定了“感知中国”的战略建议,并决定其中心就设在无锡。这一年开始,中国的各类媒体上开始出现“物联网”三个字,带给国民的是一个万亿级的产业梦想。
当年,浦东国际机场就向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孵化的一家企业采购了周界安防系统,铺设了 30000多个传感节点,建立“电子围栏”,为机场打造一套“三级三维”的立体防入侵系统,这套系统于9月开展建设。
次年,上海世博会又向同一公司采购了一系列微纳传感器产品,用于世博会应用。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罗松总结,2009、2010这两年是中国物联网的概念提出期,关注点集中在传感器方面,强调“感知”的作用。而在这之后一直到2016年的期间,是“技术积累期”,To B应用呈现碎片化特点。
但也是在这六年间,To C物联网开始定点爆发。像“谷歌眼镜”这样的产品出现在大众视野。2013年,成立三年的小米开始推出小米盒子、移动电源、耳机;次年又推出空气净化器,家庭终端生态开始逐渐形成。
2016年后,罗松称之为“爆发期”,得益于包括NB-IoT(窄带物联网)在内大规模应用网络和基础设施的成熟,大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情况下,工业、交通、医疗和信息化更加强烈的结合需求。
2017年,另一个国民级物联网案例出现。oFo单车在这年加入智能锁,可以与后台实现通信,实现了一个典型的物联网闭环。2019年,5G真正开始商业化落地。
中国物联网,始于To B,爆发于To C,时至今日仿佛又走到了To B的拐点。拐点面前,作为与“物联网”这个词关联最强的企业之一小米,是否准备好了转向?
intel是世界上最顶尖的物联网公司,但外界都不认为它是一家物联网公司通常而言,在了解什么是物联网的典型业务时,最好的办法就是看看世界上最顶尖的物联网公司在干些什么。但问题恰恰卡在了第一步——除了专业人士,人们甚至很难说出世界上、或是中国上最大的物联网公司是哪一家。通用的物联网方案通常指:传感器、通信和简单的数据分析,然而在翻遍物联网巨头的公司清单才发现,没有一家是真正靠提供所谓“物联网”方案起家的公司,相反,它们都是在传感器、通信或是数据分析领域早已声名显赫的公司,例如英特尔、思科、霍尼韦尔、华为……在贝恩咨询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云供应商(CSP)也已成为该领域中的重要参与者,尤其是AWS和微软的Azure。因为云计算能帮助物联网实现更简单和更创新的应用。对于上面这些公司而言,强大的To B销售能力本就是强项,物联网技术又是公司已有能力的必然拓展,因此他们成为物联网巨头也就显得理所应当。然而这也决定了,虽然英特尔是物联网巨头,但很难称之为一家“物联网公司”。因为“英特尔们”的物联网技术更多的是为了给现有客户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而做的技术升级,因此,其在物联网上的投入更多体现在增长的“研发费用”上,而很难体现在增长的“业务利润”上。这跟人工智能行业颇为类似,没有人会否认世界上拥有最强大人工智能能力的公司是谷歌、苹果、亚马逊等公司。但同时,它们的核心业务并非由AI驱动,AI更多被视为这些公司提升核心产品服务能力的好帮手。而像Deepmind这样的为AI而生的公司,在物联网领域还未真正诞生。但贝恩咨询也说,这些公司“广泛的服务水平几乎无法针对特定行业的应用进行优化,这为包括APP开发者、硬件设备制造商和电信公司在内的玩家留下了一个巨大的行业解决方案市场。”然而,“传感器+通信+数据分析”这个简单的物联网模型在深入行业后就衍生出了无数应用。例如,交通运输界希望利用物联网追踪车辆与货物的位置来帮助他们识别出更智能的旅行或货物运输路线,而保险业不仅希望应用物联网来加快索赔申请以及风险评估的速度,甚至他们希望利用物联网更好地提醒客户避开风险——最好传感器可以提醒房主窗户没关或是门没锁严。这时,一些深入行业的物联网公司才慢慢发现,原来每个行业对物联网的需求是那么的与众不同。甚至每一个客户对于传感器、通信和数据分析的需求水平都不一致。例如,在医疗监控中,传输储存样本的温度并不需要多少通信能力,但准确和可靠至关重要。又例如,如果想要监控每个包裹的位置,不需要多高的更新频率,但低成本很重要。这就是所谓“薛定谔”的产业物联网:我们知道有些物联网巨头存在,但当我们仔细观察并分析它的时候,发现物联网根本不是它的核心技术;当我们纵向去看行业中的物联网企业时,又发现他们在特定的行业需求驱动下,离物联网的通用模型已经相距甚远,甚至他们的方案完全无法复制到另一个客户身上。对于小米而言,即便在中国,它在通用物联网能力的排行榜上都难进前10(2018年北京通信展览会上发布了中国物联网企业100强名单,前三名分别是华为、中国电信和阿里巴巴,小米排行14)。因此它更像是一家从家居和智能手机行业中走出来的一家物联网公司,如果选择了B端市场,纵深到相关行业应该是最合理的选择。
上述情况对于任何一个“使能型技术”都是存在的,对于无论是AI、物联网还是区块链都一样。幸运的是,贝恩咨询通过诸多技术周期性经验总结出了应对方案,即先集中在少数几个垂直行业以获取客户的真实需求,这可以让供应商学会如何真正地理解需求(也可以说是更理解B端客户),同时应该创造出可复制的解决方案。在更早崛起的AI行业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个趋势。作为世界上目前估值最高的AI独角兽,商汤科技在坚信“AI无所不能”之外,也深信AI只有跟场景相结合才能创造价值。他们甚至不否认,AI在一些场景中的结合是“伪需求”。因此,这家公司的发展重点也是在少数几个场景中发力。目前,整个AI行业也都普遍在医疗、教育、手机等少数几个领域做深度拓展。物联网行业也是同样的道理,对于拥有物联网技术的公司而言,很可能出现“如果你手里有了一把锤子,那么所有难题看起来都像是钉子”的情况,因此,如何在众多垂直行业中挑选最适合物联网技术的就成了先要条件。在英国跨国电信集团沃达丰(Vodafone)的一份研究报告中给出了一些非常量化的结论:物联网的使用者们最常用来监测的是安防、位置、消耗量、环境和状况这五个变量。
我们也能由此得出目前整个社会最认可的物联网应用行业,包括交通物流、医疗健康、汽车、家居等场景。
小米似乎已经用行动印证了部分猜想。就在一年前,小米和宜家宣布了战略合作的消息。宜家的全系智能照明产品将接入小米IoT平台,可以通过米家APP及智能音箱小爱同学控制,这一合作将从 12 月开始在中国落地,逐步在全球范围推广。小米股价当天应声上涨5.35%。类似的还有小米和全季酒店的合作,公司也随后提出了B端市场的设想,分别是酒店、地产和企业IoT三个领域。然而今天看来,这样的合作还不能被解读成进军B端市场的信号,充其量是对小米对家居场景的完善。然而,家居的土壤上不足以成长出一家物联网巨头。小米对门禁、地理围栏、灯光、声音、温度湿度这一系列变量的监控,在物流、安防和环保的场景中应用也并不违和,在这些场景下的B端应用,仍然可以给足投资者们想象空间。举例来说,阿里云无论是在起步还是拓展都要比腾讯云更加来势凶猛,除了马云和王坚在早期的判断起了作用外,电商平台企业成长出云巨头几乎是一种必然。世界上占有率最高的AWS也是起源于电商平台亚马逊。这样的必然还体现在,像阿里巴巴这样的企业从诞生之日就带着To B的基因。阿里巴巴的中供铁军奠定了其在B端甚至G端市场的销售地位,这样的地位并非“狼性”二字造就,而是对客户需求的深入理解。在物联网B端市场深耕多年的时代凌宇的董事长黄孝斌告诉泰伯网,对于产业用户而言,他们最在乎的还是“投资回报率”。这就要求供应商深度理解在客户的需求中,哪些可以被物联网解决,而且还能直观、有效地产生回报。最好是直接降低用户的费用、人力成本,或是直接提升用户的业务指标。
深入阅读|点击图片或标题